因為這次的主題是3D新媒體,所以牽涉到的主題十分多元,例如:3D立體影音、AR、VR、懸浮3D、特效…等等。這些都將牽涉我們未來的生活,而每一項的主題也都是圍繞著娛樂、服務我們為主。
3D新媒體這項科技同時也為「醫療」、「教育」、「娛樂」、「生活」帶來了許多助益。例如利用3D成像技術製作出子宮中胎兒的模型;以3D影片跳脫以往只用課本講述內容的傳統方式,且更有效的讓學童學習複雜學科;立體電影、懸浮3D演唱會,都是另一種娛樂的視覺型態;以及最後的生活便利上的運用,例如:人們可以透過AR技術,模擬試穿衣服的樣貌、3D模擬商場、3D時裝秀…等。首先,演講者有提到許多的亞洲地區已經開始再播映3D電視,而大陸也因市場因素開始蓬勃,但台灣一直沒有明顯的跨出第一步。是我覺得比較可惜的部分,因為新媒體的跨界整合是世界趨勢。雖然目前還有健康的挑戰要去克服,畢竟兩眼看到的是兩個影像的雙眼分視,而不同於兩眼看同一影像的人類正常視覺形態,並導致眼睛會去適應眼鏡所造成的視覺疲勞。再者,3D影片是人工使用攝影機拍攝,肌肉與眼睛不協調的動作結果,也會間接造成腦部錯亂。
但我認為,這些問題都是一體兩面的,而且這是世界的不可回逆性法則。就如同手機的電磁波問題一樣,未來也會有技術、方案去減緩上述所發生的問題。「機會就在每個人的身邊,關鍵是我們要有發現機會的眼睛。」史蒂夫‧賈伯斯曾經說過。他認為任何困難都是暫時的,困難後面往往孕育著良機,就看我們能不能抓住它。而如何善用這項科技,結合現有的經驗,讓我們發現新的視野、模式,這都是我們應該思考的。
而當消費產業對「3D概念」的推崇如火如荼時,3D電影卻開始了反思,逐漸回歸藝術創作的本質。「3D教父」卡梅隆曾在北京國際電影節公開表示,3D 技術手段只是為了方便、輔助去演繹故事,並同時提升藝術效果。它只是服務於電影創作的一種工具,屬於技術的手段,真正決定一部影片成敗的,仍是好的故事與創意,這取決於創作者的思想和觀念。

就如同3D項技術帶來的是科技甜蜜的果實,但要如何耕耘與應用,還是全看我們設計者如何去評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