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產品包含「3D」這項詞彙都會令人眼神為之一亮,並於相似功能的產品之中價格提高許多,3D產品是時尚科技的代名詞。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3D媒體將不再如薄紗一般迷幻,逐步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不再是幻想中的產品。
3D多媒體的發展,從過去的紅藍眼鏡、3D電影、影像投影等等需用特別儀器操作才得以見識到3D技術,這過程耗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使得消費者對這類產品相當模糊,何謂3D?如何辦到的?值得慶幸的是,生活於現今的我們不再被這些疑問困擾,因為它以融入生活之中,如『娛樂』、『教育』、『醫療』等等,並帶來許多利益。由於教育和醫療需要特殊的場合和儀器,如3D解剖投影片,幫助學生理解生物構成、模擬吃藥後白血球與紅血球如何抵抗細菌等人體解剖影集或醫療用的子宮內胎兒模擬模型,因此常見的3D技術依舊是在電影產業,但相對於過去3D電影,觀賞電影時要配戴不合適的紅籃眼鏡和少數人會因眼鏡的視差而產生暈眩的問題,現今的『裸視3D電影』則是免除這類困擾,直接將3D技術在電影拍攝過程中植入場景和特效之中供觀眾欣賞,隨技術逐漸成熟,也開始將此技術轉移至電視中播放,讓更多消費者享受到3D影片所代來的視覺衝擊,營造真正的3D時代。
設計者也不再滿足3D的立體效果,逐漸發展出與之互動的模式。演講中的倫敦奧運就首次應用3D轉播,直接將180度半圓體的比賽場景同時收錄,讓觀看者得以從不同角度觀賞奧運比賽,如身入其鏡般深入瞭解比賽情況和訊息。另一種特殊的互動效果,則是研究如何與電影劇情互動,像韓國將個人照片代入電影,讓觀眾有如第一人稱視角來觀賞,主角與個人照片的互動,還有後半段影片的『誰來電』這部電影,影片中女主角受人追殺,一邊逃命一邊通過手機求救,而觀眾則是她的求救對象,讓觀眾可以透過手機控制電影劇情,增加劇情的臨場感。
伴隨3D多媒體的盛行,相對也帶來些負面效果,這些問題反而更需重視與沈思3D技術的應用,如導致電影過度注重3D特效而非劇情,令電影失去原有的概念,使得劇情整體失去樂趣或深度,畢竟3D只是技術而非內容,過度重視則顯得本末倒置。令一項值得注意的問題則是,由於3D技術是使用攝影機拍攝,不符合人體視覺型態,將導致眼睛與肌肉不協調,而產生視覺疲勞甚至腦部錯亂,因此相對於3D技術所帶來的生活利益,這些問題都是研究者們必須重視和解決,新的科技才能真正福利民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