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8日 星期四

Animation Aesthetics" or "Fundamentals of Animation Production 心得


Animation Aesthetics" or "Fundamentals of Animation Production

動畫,雖然我從來不是熱衷於此的粉絲,但從小時候宮崎駿的「龍貓」到近期以BBS的故事做發想,延伸出「鄉民的正義」讓我不時還是會被一些有趣的作品所吸引,就在前幾年電影「阿凡達」掀起一股3D動畫熱潮,許多學校都想搭上這台順風車推銷動畫相關科系之時看到了一篇文章有句話是這麼寫著「台灣根本沒有動畫就業市場,但大學卻拼命成立動畫系。」在心中留下一個大問號。

台灣動畫產業發展歷程以台灣動畫產業來說,早期主要是以加工、代工為主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應該就是日本的「太空戰士」在當時不僅僅是陪伴我童年的遊戲大作且到現在仍有後續作品再推出,由於電視卡通影集(TV Series)的興盛,使得2D與手繪動畫在約十年前興盛一時;但是後來3D崛起,3D動畫的模式,必須要有電腦與資訊的知識與技術來支持,數位化改變了產業的狀況,宏廣在台灣加工動畫盛行的年代由於採用美式企業管理方法,用高價聘請原畫師,因此成為當時全世界出口量最大的動畫代工製作中心;但卻也導致許多小動畫公司無法生存而倒閉。由於宏廣主要承接美國動畫代工,因此臺灣動畫至此引進了美式風格,與影人引進的日式風格,也深深地影響了臺灣動畫產業。

        這次演講從國外回來的Sharon提到「台灣根本沒有動畫產業」真是解了我心中的一大疑惑,就台灣動畫之產值而言,原創動畫於台灣市場的產值不高,也沒有能夠撐起產業的市場,更沒有能夠影響整個大環境的作品,由於原創動畫內容缺乏播送的管道,許多平台如電視台等,播映權都呈現壟斷局面,加上電視台一季製作費用的限制,使得動畫廠商,多不以國內之平台作為自製動畫的主要銷售對象,而以海外市場為主。在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動畫均面臨日益嚴重的削價競爭,因而帶動鄰近亞洲國家動畫產業的興盛。以週邊商品來說,與發展成熟的日本、韓國相較,韓國有政府的全力協助,而日本是本身就很成熟;因此以周邊商品,台灣的發展環境仍然不如日韓,就算有好的作品出現也僅有很少數的廠商與產品,能夠跨足周邊商品與肖像授權打通國際市場。

台灣還是有讓人感到台灣味的動畫,像是小時候的「阿貴」和「魔法阿媽」或許因文化差異或總總因素,使得在地性的文化仍無法徹底讓國際市場接受,但演講最後Sharon仍對台灣未來的動畫發展抱有一絲期望,AppleTV對於影視的消費型態有了不同的化學效應,如何將原創性、在地文化與娛樂性做一個有效的結合,並透過合適的管道仍是台灣需要努力的方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