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為別人而活。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尋自己的內心和直覺,只有你的心靈和直覺才知道自己的真實想法,其他的一切都是次要。」這段話來自於史蒂夫‧賈伯斯。意思是不要讓任何信條變成你行動的指南、思想的束縛。應該有自己的信仰,並且仔細思慮自己的存在是為了什麼?追求是什麼?為自己而活,讓內心的真實想法為我們指示方向。
侯教授認為做別人需要的東西前,應先考慮自己需要什麼,進而再去思考別人需要什麼,而不是盲目的跟隨潮流、規則。因為大部分的設計師在設計產品之前,都會先搜尋大量有關其設計產品的資料,並仿製、改良,進而導致失敗機率少了,成功機率也跟著少了。或許大家都不是史蒂夫‧賈伯斯,即使作品做得如何創新,老闆也不會跟著加薪,但我認為這就是設計師的職責所在。
其次,為了靈感的引發,侯教授建議可以嘗試平常不會做的事,透過接觸不同的事物,才能跳脫習以為常的環境,刺激感官的知覺。在心態上,設計師也不該故步自封,應與不同領域的專家,互相配合、各盡其才,獲得1+1>2的最佳效益。
侯教授也點出大量互動作品所犯的毛病,強調互動作品不該只是為了互動而互動,為此播放了兩段關於互動的影片。兩段影片的共同特徵,就是使用者都樂於體驗其互動裝置,並運用自身的想像力與腦力激盪,思考如何「玩」出各種變化,有時也會與其他的使用者合作,進而讓不相識的陌生人們產生了互動。好的互動應該是要讓人透過互動看到自己,並探索所有互動的無限可能,且每一個環節都應透過使用者的反應而有所反應。而互動媒體最應注重的也是細節部分,例如迪士尼的動畫成功感動人的原因,不是因為炫麗的特效,而是所有模擬生命體的動作、表情處理都十分細膩,並與其他動畫公司區隔出他們獨樹一格的概念。
主題為媒材改變設計,設計改變世界,但其項目都是與「人」密不可分的。因為「媒材」只是一種工具,若是沒人使用是無意義的;「設計」更是要透過人的思想才能把將其「媒材」發展、推演;「世界」則是所有運作中的要旨,正因為人有其問題需求,所以我們才會尋求解答。當然這一切脈絡都是生生不息、不斷循環的,所以回到一切的根本「人」身上,才能為問題獲得最好的詮釋。而科技進步的同時,有很多事情是值得我們反思的。例如:許多作品都偏重於如何讓老人用最省力的方式,達到需求的目的,但其實應該注重於鼓勵老人多做運動,這類正確的目的推演,才能符合以「人」為本的最根本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