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主題是「媒材改變設計,設計改變世界」,主講人為侯君昊,來自交通大學建築系的教授,這主題蠻抽象的,環繞著以人為中心的概念,強調人與媒材的相互關係,逐漸改變整個社會的習慣。
人、空間和物體是三個相互影響的關係,一位好的設計師能將這三者絕妙的配合,利用空間設計將物體完美呈現在人的眼中,討論到媒材,現在建一個3D台中市只要3秒,硬體設備也能達到3D輸出的功效,以後可能每家影印店除了印平面,也能提供3D輸出的服務,透過媒材的改變,設計師又有很多鬼點子能做了。
他說人生就像提拉米蘇,表面不怎麼樣,切開發現內部亂七八糟,一開始聽我也覺得這是貶抑的意思,不過後來他說:「是人,就必須要有這多樣化。」不然找不到人存在的價值,必須為自己留下豐富的內餡,往後回憶起,才會像在吃提拉米蘇一樣,擁有豐富的口感。作設計要懂得以人為中心去發想,我們不是藝術家,全憑自己的感受創作,回歸到設計的詞意有很多種,但最根本的思想是「為解決某種需求而進行的動作。」這需求就必須透過人生經驗的觀察,多聽、多看、多接觸而得到的答案,稍微改變一些細微的東西,那你呈現的作品就會完全不一樣,他舉日本的機器人為例,遠遠看真的跟真人一樣很漂亮,但近一點看,就會發現臉部表情的不自然,人天生那細微的肌肉變化,是很難模仿的,但只要能做到這點,不論是使用媒材的改變或是技術的改變,未來的機器人就會跟現在我們看到的有很大的不同。他又舉了國外有趣的例子,像是用數千個小木片做成的鏡子,及自動追蹤人的聚光燈,這兩樣最大的共通點就是能即時反應與人的互動,而且是直接透過使用者的肢體,由此可見最能吸引使用者參與互動的方式,就是能與人即時反應的設計。
最後他自貶不要稱他大師,他覺得大師的話都是參考,演講真正要去聽的是那些正在努力奮鬥,而有點成就的人,他們能教你更多真正出社會遇到的問題,該如何解決與面對,不要妄想成為大師,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不知不覺當人們看見你的時候,自然就會稱你為大師了,就跟主任稱侯老師為大師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