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演講者又是從事APP相關的工作,不過她很特別,它不是設計師也不是工程師,而是翻譯師,劉倢安。從演講主題「當火星人來到地球」就能知道這不是一個普通的職業,為什麼稱她為翻譯師呢?因為她說她的工作內容就是把設計師想要表達的,翻譯給工程師去寫程式,而把工程師會遇到的困難,解釋給設計師聽,簡而來說就是當他們之間的橋樑。
有關工程師跟設計師同在一個團隊,工作會發生的事情聽得太多了,往往就是彼此不瞭解該領域的難度及深度,最常聽到的就是視覺上感覺只要修一點邊邊角角,而工程師就會要多打好幾行CODE,設計師感覺只是要多一個小功能,工程師卻要全部砍掉從練,而處理就些溝通上的摩擦就是劉小姐的工作,不過我覺得共同開發一個專案應該會有所謂的專案經理,是負責整個專案的開發與協調,他擁有所有的主導權,而工程師或設計師都應該要全部聽從他的指示,通常當專案經理的人必須各個領域都有涉略,瞭解每個部份的細節及困難,照理講在他下面的工程師或設計師有遇到問題應該是去找專案經理談,不會有機會直接跟對方溝通,專案經理叫你做甚麼就做甚麼,因為他既然說得出口就代表該技術是可以辦到的,你是為他工作,在人家底下工作的設計師或工程師不要太多廢話,應相信你的專案經理做就對了,等你培養到能瞭解對方領域的技術時,那才有資格當專案經理,再去跟人家辯論,我認為一個開發團隊必須是這樣運作。
再來他說到你設計出來的東西要讓大家會使用、會操作,把使用者都當白痴去想,使用前不先看說明書、領悟力極差的人,我覺得有時候簡單的操作會使作品喪失它的獨特性,從手機、平板、PC上就能知道他操作是一直在變化的,大家一開始就知道怎麼使用智慧手機嗎,一開始就知道如何去滑動,放大縮小視窗嗎?但現在人手一機,使用者還不是從甚麼都不會去慢慢摸索才知道如何操作,若當初設計者顧慮到把大家都當白痴,那怎麼會設計出這樣的操作方式?所以我覺得設計的重點應該在別的地方。
這次演講沒有得到太多新知識,但有激發我的想法,也算是有收穫,不過她有一點說得蠻好的,你做的APP要問自己,他的黏著度在哪?若從商業價值來看,這一點是最簡單也是最核心的設計因素,讓我以後再計畫作品時多了一項依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