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9日 星期一

當火星人來到地球


  Donald A.Norman曾經在「情感@設計」一書談到「工程師和設計師知道得太多、但同時也知道得太少。他們對於技術知道得太多,但對於其他人如何生活及從事的活動知道得太少。」這也說明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設計失敗?因為設計師和工程師常會以自我為中心。所以劉倢安副總比喻設計師、工程師如同火星人般,擁有自己星球的語言,顧客與消費者則是地球人。雖然這比喻很幽默、詼諧,但確實也點出我們需要反省的問題。
  工程師把重點放在技術面,把任何他們偏好、自傲的特點都放到了產品中;設計師則喜歡用複雜的形象、隱喻和語意,兩者極端的意見結合,如此製造出來的產品,當然讓使用者難以使用。
  從過去經驗告訴我,設計師與工程師其兩者思維是不同的。例如:我希望選單的圖案可以從直角更改為導角,原因是我認為這樣比較美;工程師則認為直角與導角兩者沒有太大的差別,且必須費時更多的時間重新改過。而當兩者專注點不同時,卻都希望對方各退一步,所以很難有共鳴點。且兩者有時專注的點其實也不是使用者需求的,此時就需要有所謂的第四方翻譯機來居中協調。但在許多公司裡,設計師必須同時擔任這兩種角色。所以身為一個設計師,他必須了解其產品價值是否為使用者期望。
  如何將產品價值推廣、提升,這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有人買一輛車子只單純為了它的置物架。換言之,我們可以運用直覺式的貼心小提醒於產品中,讓使用者能感受到其產品所提供的便利性。
  此外,劉倢安副總也指出了普通人都不喜歡麻煩、複雜事物等詬病,即使有再詳細、圖文並茂的說明書,使用者還是很少會願意閱讀,她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使用者當「白痴」。這句話反思咀嚼後,我認為最好的解釋為設計師同時也應把自己當一個「瞎子」。因為設計師很容易把自己的專業、見解當成普通常識,這樣的盲點如同拿布蒙住自己的雙眼。事實上我認為產品設計的藝術之一就是視「與使用者為共同作家」。一個產品能成功,並不是因為產品多麼創新,也不是設計師多有名氣,而是如何向使用者明確表達一個產品存在的意義,因為只有使用者反應才會如此無情批判一個產品的成功與否。而設計師則會根據使用者反應,重新審視自身產品的優缺,兩者一直處於共存依賴的關係。
  所以身為設計師最重要的,除了必須通曉知識、技術、經驗之外,還需要培養對於使用者之想像力以及理解力。不管是多麼優秀的設計、完備的技術,如果產品不是以使用者的心靈以及意識為訴求的產品,那麼設計及技術便化為烏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