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0日 星期四

3D 新媒體


3D就是迥別於平面影像的一種新媒體。內容製作成為制約3D新媒體的發展主要的瓶頸。數位匯流是危機也是轉機。根據尼爾森的調查,數位媒體的發展一直在走下坡。目前透過手機上網的使用者人數已經超過3.88億。新型智慧媒體服務需要形成跨3(裝置、產業、國界)整合,像是Apple TVGoogle TVAmazon kindle皆屬此類。現在的新媒體走向影片和觀看者互動,因此臨場的視覺需求、視訊內容與服務的高速成長和多變的收視行為成為新媒體的主要內容與探討方向,像是2012倫敦奧運就是第一屆3D電視廣播。儘管有57%的觀眾認同3D電視使他們覺得自己更像節目的一部分,卻也有將近兩成的成年人會擔心因為雙眼分視(兩眼各看一個影像)、信號錯亂和焦點頻繁化所造成的眼睛健康問題。所以,有了腦電信號(EEG)針對3D影像來偵測腦波對眼睛的影響研究。研究結果其中一項指出:畫面動作速度快的驚艷鏡頭更易使眼睛疲勞。此外,醫學和資訊科學將結合成為科技發展的顯學。也並不是所有影片都使用3D影像技術會比較好,像是詹姆士卡麥隆(James Cameron)所拍攝的阿凡達直接製作3D鏡頭的片段就不到四分之三,因為如果鏡頭的角度是歪的,用2D畫面轉3D會比直接製作3D影像更好。3D content creation除了2D3D之外還有其他兩個3D影像技術,純modelCGI、分成PrerecordedReal timeLive Action

綜觀全球,不論國界,目前的視覺特效應用都是以動畫、電影、廣告和遊戲為主。詹姆士卡麥隆(James Cameron)認為中國即將會在3D媒體這個部分領先全球,因此有意在上海投資。而在台灣,R&H是全球前五大的視覺特效公司,希望能在六年內與台灣投資者合製10部好萊塢電影,也因此在高雄設立視覺特效中心。

台灣的媒體人才是該被鼓勵而不是被蒙蔽,整體大環境不改變,那麼未來的多媒體人才又如何能在這個領域裡凝聚力量,將創意與能力投注在他所愛的媒體世界裡?而又如何能讓在海外發展的媒體人才回流?對我而言,現在的3D技術很容易直接聯想到商業行為,但台灣在這一塊市場有限,甚至能否繼續發展都是個問題。若能多元化的發展,像是製作成教學教材、醫學技術應用、軍事模擬或公益活動等,也許拐個彎就會有新契機。就像李安導演所說,台灣的媒體設計人才很多,需要訓練才能將媒體設計這塊發揚光大,並落地深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