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

3D新媒體心得


3D新媒體心得

  本週林先生帶來一個跨界(跨平台、跨國界、跨產業)的議題"3D新媒體",隨著資訊產業的普及與發展,3D內容變成了許多媒體不可或缺的要素,3D的電影、動畫、遊戲、介面、手機、紅藍眼鏡到裸視3D螢幕等等,正一步步將新的視聽感受植入每個人的生活當中。

  演講中提到3D攝影自然聯想到幾年前James Cameron運用幾台Sony的3D攝影機,成就了2009年末上映的"Avatar",礙於時間成本、製作預算和種種我無法考量的因素整部電影並不是完全使用3D攝影機進行拍攝,中間混和了2D轉3D與其他相關的後製技術最終完成了這部史詩級的大作,這部世界上迄今為止最賣座的電影不僅僅是一部賺錢機器,它更可能吹響了3D元年的號角。也許相關技術在多年前就達到一定水準但“Avatar”的推出將3D視覺觀賞以新興媒體的身份融入日常生活,透過電影傳達給全世界。2010南非世界盃,是有史以來第一屆3D世界杯。國際足總與合作Sony將部分賽事使用3D專業攝影機來拍攝,並向全世界轉播,此舉也將運動迷帶入一個全新的視聽領域,或許3D元年就從2010開始。

        3D 立體影像不僅應用於消費型娛樂產業,亦能使用在醫療與軍事用途。透過 3D 立體影像,新科外科醫師即能輕易進行內視鏡手術,大幅提升醫療技術水準。工研院目前結合國內產學界,成立 3D 互動影像顯示產業聯盟以厚植台灣 3D 產業技術,全球前五大電影視覺特效公司Rhythm & Hues Studios也在2011年底在台灣設立好萊塢視覺特效中心,並與中華電和廣達合資成立視覺特效運算中心進駐高雄的駁二特區。

  最近的演講內容不論主題為何都逃不過與"產業"做現實面的探討,那台灣有3D產業嗎?曾有人開玩笑說「台灣的3D產業,大公司沒興趣,小公司沒能力,在做的則是不自量力。」感覺有點像是台灣遊戲與動畫產業也遇到的窘境,成本有限,市場有限,政府補助有限,雖說偶有佳作,但背後不知有多少還沒探出頭或剛冒出芽就被市場給淘汰的公司。3D影像製作技術有了,觀看設備也逐漸普及,那內容呢?『內容』或許就是台灣在動畫、遊戲、甚至是整個3D產業的最後機會,趕上這波潮流該創造的是『價值』而不是『價差』,在資訊內容普及甚至是氾濫的時代,消費者不怕找不到更好的選擇只怕你做不出來,無法抓住使用者焦點的產物只會遭到淘汰,也期許台灣在資訊應用服務的領域能有更多更好的表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