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3日 星期二

媒材改變設計 設計改變世界

         為什麼設計? 好設計如何好? 設計的過去‧現在‧未來?設計如何改變改變世界 ,演講者侯教授提到一個良好的設計開始於由人發覺媒材經過設計再給於人來作為使用,空間的設計、商品的設計、媒體的設計,無論是何種設計,其實本都跟基於”人,以人為主的設計精神,從視覺、聽覺、嗅覺、觸覺與心靈感官各方面都能達到平靜舒適的祥和感,獲取放鬆享樂以及心靈層面的深度滿足,即使在以設計聞名世界的北歐各國來說,對這些國家的設計師而言,更實用性的、更易用性的,都還是高過創意領域。因此在一個成功的設計師思想中必須要擁有著可能性feasibility(產品本身的功能及再應用上的可能性)、存續性viability(產品能夠成為公司能夠永續商業模式中的一部分)、需求性desirability(對使用者又價值且能使使用這認同此項商品)這三項想法,才更能設計出貼近人心的作品。
        除此之外侯教授也提到了跨領域的思考模式,在一個設計團隊成中應必須真正的跨領域的整合,例如現在有個專案必須執行,在這個空間裡就必須要有個心理學家來做為使用者心裡分析,需要有個工程師科學家來解決技術呈面上的的問題,或或者也必須要有個行銷專長和企業專家來做整體的行銷及規劃等等,這些人當中往往成員都必須要成為一個”T型人”,具有跨領域合作能力和性格的人,因此在一個設計專案中擁有多元領域混編的團隊裡,每個成員都擁護各自的專業,雖然需漫長的協商及整合,或許其中往往都是黑白不分的灰色妥協,但所產生出的結果往往都會是令人振奮的新創意。

        演講最後侯教授提到現今年輕設計師所必須面對的種種事情,這讓我聯想到先前有個訪談,那就是世界麵包冠軍師傅吳寶春,在訪談過程中吳寶春說,進入職場,一定會有不同憧憬或個人的想法,而且與社會現實出現了落差,甚至會有疲乏,這時就會開始懷疑問自己:「是否要繼續走下去」。但這個時候,不要輕易放棄或離開!吳寶春說,每個工作或職場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重點是要以認真的態度虛心學習,並且在學習時要將自己歸零,才能讓像乾海綿般,盡情地吸收所有的知識。吳師傅提到以前在別的公司當師傅時,他不會先要求公司要給他多少薪水、福利,而是先問問自己,「我能為這家公司帶來什麼?創造什麼?我的價值在哪?抱持這樣的態度,時間一久,公司也會看到你的努力。因此也剛好與侯教授的一句話相互呼應「年輕人,做就對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