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電子書出版實務經驗分享


數位時代的來臨,科技技術的進步影響整個人類的發展,科學技術已經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人類的思想模式與生活型態,更因此影響了整個世界。

多媒體電子書、電子刊物、電子型錄等數位出版,製作出一本獨一無二的電子出版品,電子書能把企業手冊、說明書、宣傳文宣、產品型錄以及其他生活中的印刷品電子化,並與傳統的閱讀模式結合,使用多媒體電子書的優點:多媒體形式呈現、可儲存容量大、將資訊傳送得更遠、具快速搜尋功能、環保、攜帶方便、提升客戶滿意度與企業競爭力。

電子書製作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複雜,取決於投資多少資金,最重要的還是排版的功力,其次是工具的使用,電子書主要有紙本型錄及刊物所不能達到的效果,不僅能減輕製作成本,也響應環保,透過網路線上宣傳,即使要修改也能夠即時更新,不再像以往的紙本印刷,必須重新出版印錯也得重新印刷,都是一筆可觀的金額支出,但缺點在於容易被非法複製、損害原作者利益及版權問題、長期注視電子螢幕有害視力、有些受技術保護的電子書無法轉移給第二個人閱讀、最重要的是讀者的接受度,並不是每個人都擁有平板電腦,操作上也不是每個人都覺得很容易,我想在書籍方面,目前還是不可行的,在刊物及型錄部分,陸續都能看見電子書的形式呈現。

而科技作家John C Abell比較實體書與電子書的5點差異:
1. 看不見實體,所以沒有盡速讀完的壓力。
2. 無法將所有的書整理在一起。
3. 沒辦法在空白處加註或寫心得。
4. 被定位為「可拋棄式」的電子書,售價卻不然。
5. 無法當成室內裝飾。
以上五項內,讀者最有同感的是,「電子書很難讀到最後」實在是一針見血,對於隨時隨地都能買書感到很興奮,一買來就立刻開始讀,過了幾天,卻常連自己買了什麼書都忘了。

而林協理也告訴我們,要做就要做市場的唯一,全台灣都在做的我不做,全台灣沒人在做我來做,要不停地累積自己的知識,需求是被創造出來的,才能預知未來,雖然預知未來很困難,很多演講者都會提到團隊合作的重要,不要只靠自己單打獨鬥,團隊之間要互相多學習,團隊都是各領域專業人才的結合,能夠互相包容彼此不同的意見,在團隊中尋找自己的定位與責任,也試著了解別人的需要與進度,適時伸出援手,不但是讓團隊不斷的成功,也在良好的團隊環境下自然快速成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